黑龙江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设 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0.82%左右
4月27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爱心传递防治出生缺陷”公益行活动走进黑龙江。记者在启动仪式上了解到,多年来,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完善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强化母婴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控,将全省出生缺陷发生率控制在0.82%左右,且呈稳中有降走势。
据了解,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活动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爱心传递防治出生缺陷”公益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联合打造的主题活动,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着力把握好三级预防知识在孕前、孕期和新生儿时期的宣传和协调发展,提升为患儿服务的医保制度和救治水平。黑龙江省是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开展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的重点省份之一,基金会将继续联合黑龙江省开展新生儿多种遗传代谢病检测、出生缺陷患儿救助、义诊、发放孕期用品及营养品、普及宣传出生缺陷干预救助知识等系列活动,唤起更多人对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多年来,黑龙江省围绕国家卫健委妇幼司整体工作部署和我省健康龙江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妇幼健康各项工作。先后建立健全了黑龙江省《婚前保健实施细则》、《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实施方案》等10余部出生缺陷防治制度规范,实施出生缺陷防治目标管理。目前全省已有70%多的县(市、区)实施了免费医学婚检;2015年将新生儿疾病筛查费用纳入新农合费用予以报销,新筛比例已达99%;2018年将苯丙酮尿症患者特需食品费用纳入医保报销。
黑龙江省结合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供给能力与服务需求,积极推进防治机构标准化建设。成立了省、市、县三级新筛管理分中心70余家,批准了6家产前诊断中心,63个县(市)至少有1家产前筛查采血点。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二院两个省级产前筛查与诊断培训基地为依托,2018年培训了产前筛查服务人员700余人。
黑龙江省还积极推进“两随机,一公开”,将出生缺陷监管纳入综合监督执法。每年结合“9.12”出生缺陷防治主题及各专项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多次组织专家送科普到基层、到乡镇、到村屯、到家庭,对于丰富群众科普知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魏新刚表示,下一步,我省将着力抓住出生缺陷防治这个关键,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服务制度。加大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一体化推进,推动二级预防高质量发展,完善三级防治结合,不断扩大婚检和产前筛查人群覆盖面,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推进出生缺陷疾病防治与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相衔接,促进患儿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先天残疾,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让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造福更多患儿及家庭,全力推动龙江妇幼健康事业创新发展!
启动仪式现场,由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巡视员王巧梅和省卫健委副主任李淑梅进行了公益行旗帜交接;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向黑龙江省捐赠了出生缺陷防治物资;向省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联盟单位进行授牌。来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院的专家对全省婚检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授课培训。
公益行活动期间,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和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相关负责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和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相关负责同志还将前往哈尔滨市儿童医院等医疗保健机构对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婚前孕前优生检查等工作项目进行现场考察指导,并组织专家赴黑龙江省肇东市进行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公益义诊、咨询、疾病筛查及物资发放。